首页 | 医院概况 | 政策法规 | 健康管理中心 | 新闻动态 | 就医指南 | 医保咨询 | 健康教育 | 心理辅导 | 党群工作 | 精神文明建设 | 联系我们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心理辅导>>心灵影院>>正文

相隔万里的温柔——《玛丽和马克思》
2017-06-23 15:37 财大医院

“灵魂伴侣”(soulmate)是个技术含量极高的词。它比友谊更深入,比爱情更严肃,比亲情更纯粹。它可能是柏拉图式的高端精神恋爱,也可以是人生路上默默无言的相伴相扶,甚至还可能是两个从未见过面的人之间的鸿雁传书,比如粘土动画片《玛丽与马克思》。

电影的画面特质和它所描述的灵魂伴侣性质完全一样:平实,朴素、低调。主人公玛丽·黛西·丁格尔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普通8岁小女孩,瘪脸蒜鼻,雀斑点点,额头还有块胶布样的丑陋胎记。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,爸爸是个鸟类标本爱好者,没人理她。玛丽自卑,害羞,一个朋友都没有。而在地球的另一边,马克思·杰瑞·霍罗威茨是个身住纽约的孤身中年男人,他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,自闭,焦虑,无法辨识人的表情,不能通过脸孔表达情绪,也没有朋友。这两个地球两端的孤独人,从1976年玛丽寄出第一封稚气十足的书信以来,断断续续维持了十八年的笔友关系。这期间,玛丽与马克思的人生各自起伏,马克思的焦虑症曾几次达到崩溃边缘,玛丽也差点跟黯淡的人生说再见。

包容与原谅,我想,就是“爱”的核心了吧。我们欣赏一个人的优点总是容易的:美丽的容貌、健硕的体魄、雄厚的经济力、智慧的头脑、令人羡慕的背景……这一切永远都是被用来提升自身价值的砝码;但包容缺点,比如马克思肥胖的身躯和不够频繁的联络频率,又比如玛丽将马克思当病例对待的人格侵犯,却需要最真挚的理解和关爱。这样的理解不可能是轻佻的口头敷衍,也不会是有所目的的姿态,那是玛丽寄出的半瓶眼泪,那是马克思的全套“诺布利特偶”。

内容来自豆瓣影评

关闭窗口

 
您是第 位访客
 

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医院  地址: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西门

 

值班电话:0371-86159120